提到浙江海宁,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陈氏家族。传闻乾隆皇帝是陈氏夫人所生,历史上流传着“狸猫换太子”的故事,说陈氏所生的儿子后来成了雍亲王的第四子弘历。弘历深得康熙皇帝的宠爱,临终前,康熙留下遗诏,指定弘历为太子。弘历一生多次下江南,六次中有五次住在海宁陈家,因此人们更坚信乾隆皇帝确实是陈家的后代。他在陈家居住,也被解读为尽孝的一种表现。不过,这种说法多见于民间野史,若细究史实,乾隆出自陈氏纯属无稽之谈,实际上他的生母是钮祜禄氏。
除了陈家,浙江海宁还有另一个声名显赫的大家族——查家。查氏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庞大的家族。查姓起源于姬姓,源远流长,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,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后裔姬延的子孙。到了元末1357年,查瑜为躲避战乱,从徽州婺源迁居海宁袁花。历经明清两朝,查家人才辈出,几乎每一代都有大量子弟金榜题名,许多人入朝为官,是真正的书香门第和名门望族。
展开剩余85%康熙帝对查氏家族的评价颇高,称其为“唐宋以来巨族,江南有数人家”。然而,正是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家族,因为几句话的得罪,几乎遭遇了家破人亡的悲剧。查嗣庭本人被处以戮尸斩首,许多家人也受牵连,这事件甚至影响到了整个浙江士林的风气。有传言称,雍正对查嗣庭的惩罚并非针对他本人,而是另有隐情。
提起查氏,许多人或许不甚熟悉,但提到金庸先生大家一定知道。金庸的原名是查良镛,他的祖先查升生活在雍正年间,查升有一位堂弟正是本文主人公查嗣庭。查嗣庭于康熙四十五年考中进士,是海宁查氏第十二代成员。查嗣庭兄弟三人中,他排行最小,兄长分别是查嗣琏和查嗣僳。查嗣琏官至武英殿书局总裁,查嗣僳曾任翰林院侍讲及广东正考官。
虽然排行最小,查嗣庭却是三兄弟中仕途最为顺利的。一开始担任湖广副主考官,之后任山西正主考官,随后官运亨通,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左侍郎、经筵讲官,是真正的朝廷高官。查家三兄弟均金榜题名,且皆入朝为官,书法和诗词造诣深厚,颇受推崇。
通常家中最小的儿子往往是父母的掌上明珠,备受宠爱。查嗣庭正是如此,他比二哥小整整十岁,性格与两位兄长截然不同。两位哥哥为人忠厚老实,而查嗣庭则性格张扬,做事较为锋芒毕露。作为有名望的文人,他表现出一定的傲气和锐气。
查嗣庭在文字表达上尤为大胆,常在诗词和日记中暗含讽刺和批评。在他的日记中,曾用尖酸的语言记录康熙与雍正年间的政治风云。清史学家孟森曾记载,雍正曾写诗赠臣,不料查嗣庭在日记中戏谑道:“天子挥毫不值钱,紫纶新诏赐绫笺;《千家诗》句从头写,云淡风轻近禾天。”此番直言嘲讽皇帝诗作的言辞,可谓罕见,轻则冒犯,重则死罪,由此可见查嗣庭的狂妄与刻薄。
狂妄之人往往难逃恶果,查嗣庭亦是如此。尽管性格锋芒,他的仕途顺利也离不开与朝中显贵的关系。初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时,受到了吏部尚书隆科多的青睐。隆科多是孝懿仁皇后的亲弟弟,雍正帝的舅舅,也是雍正登基的关键支持者。尽管隆科多最终落得“兔死狗烹”的结局,但在雍正初期权势显赫,得到他的支持预示查嗣庭仕途前景光明。
不久后,查嗣庭又得到了左都御史蔡珽的提携。蔡珽是年羹尧提拔起来的雍正亲信,二人关系良好,在年羹尧被处死后,蔡珽继任直隶总督。虽然后来蔡珽也因岳钟琪事件被雍正处斩,但在隆科多和蔡珽两位权臣的推举下,查嗣庭仕途发展极为顺畅。
查嗣庭与皇子关系密切,虽未明确是何皇子,但他的诗《代皇子寿某》表达了与皇子的亲近:“柳色花香正满枝,宫廷长日爱追随。韶华最是三春好,为近龙楼奉献寿时。”了解雍正历史的人知道,雍正历经九王夺嫡之争登基,虽胜出,但宫廷内斗未平,雍正极度反感大臣与皇子私下勾连。
查嗣庭能够顺利升迁,关键依赖于隆科多和蔡珽两位权势人物。两人均结局悲惨,且查嗣庭与皇子私交密切,使得他注定难逃劫难。雍正四年,查嗣庭的处境已然危急,然而他傲气十足,未察觉死刑已近。
这一年,雍正整肃权力,先前与他作对的几位皇子或被幽禁或去世,舅舅隆科多亦在狱中病逝,蔡珽被免去多个官职,降为奉天府尹。秋季,查嗣庭奉命赴江西,担任爱安王会试主考官。
根据科举制度,会试分三场,每场需出题。主考官负责从四书五经中挑选题目。查嗣庭出题如下:第一题取自《论语》“君子不以言举人,不以人废言”;第二题两道,分别取自《易经》和《诗经》“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”“百室盈止,妇子盈止”;第三题来自《孟子》“介然用之而成路,为间不用,则茅塞之矣”。
这些题目表面无可厚非,查嗣庭严肃考场纪律,无舞弊行为。考毕归京,查家为其设宴欢迎。查嗣庭完成任务,情绪高涨,多饮数杯。未料夜间突然兵卒闯入,宣读雍正圣旨:查嗣庭言辞不敬,查府查抄,家族十三口人被捕。
三天后,雍正下令以查嗣庭乡试题目有“隐讳”不当为由加罪。浙江人汪祺曾因提出“正”字由“一”和“止”组成寓意不吉而遭雍正处罚,查嗣庭题目中亦含“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”“百室盈止,妇子盈止”,按此逻辑,即被视为讥讽皇帝,罪不可赦。
查府被查出书籍、诗稿、信件多为明末宋末遗留文献,无违禁品,但雍正“欲加之罪何患无辞”,以此为罪证。查嗣庭性格倔强,明知死路一条,不愿家人受累,遂于雍正五年三月在狱中服毒自尽。
此举激怒雍正,认为查嗣庭自尽是对皇威的蔑视,认为其应老实认罪。查嗣庭死后仍遭戮尸,其成年儿子非死于狱中即判斩监候,未成年的被流放终身为奴,家产尽数没收。此消息传至海宁,继妻史氏与儿媳浦氏难忍羞辱,双双自尽。
查嗣庭两位兄长虽为朝中官员,亦难幸免。大哥查嗣琏年逾七旬,朝廷为其求情获释返乡,改名“慎行”,但不久抑郁而终;二哥查嗣僳则被流放,死于途中。
查嗣庭之祸表面因乡试题目得罪雍正,实则雍正早有意整肃这位依附权臣隆科多和蔡珽的文人。纵然未出这些题目,雍正也会另觅理由加罪。从隆科多、年羹尧、蔡珽等权臣下场可见,查嗣庭仕途的“光鲜”背后隐藏着致命的政治风险。
民间流传的版本与史实稍有差异,民间说查嗣庭乡试题出自《大学》“维民所止”,此四字被雍正视作“雍正”二字拆解,涉嫌谋逆。若真如此,查嗣庭罪名当大,结局也不足为奇。
实际上,这不过是文字狱的体现。查嗣庭工作表现并无明显过失,但雍正借文字解读之机,轻易定罪。查案在浙江影响深远,不仅查家遭殃,科举考试更停滞四年。雍正借此案震慑江南士林,加强皇权,令地方文人不敢轻易批评朝政,俯首称臣。这也正是雍正一案达成的政治目的。
历史如是,传说亦然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中国十大配资app,十大股票配资网站,股票配资平台安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